- 地址:
- 贵州省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岭南路178号茅台国际商务中心一期第AB幢(B)1单元9层19号房
- 邮箱:
- yg8174@qq.com
- QQ:
- 259633603
- 传真:
- 0851-84851236
- 手机:
- 18606505966
当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正在开展湖南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关心湖南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在“我为‘十五五’生态环保献一策”栏目,积极参与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为未来五年的湖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献计献策。现遴选有代表性的“金点子”予以刊登。敬请关注。
(一)联防联控,共筑生态安全网。建立跨区域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联合调查等功能。
(二)共建共享,推动环保资源整合。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上,合作共建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组织环保技术交流研讨会,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互派环保专业人才进行挂职锻炼,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同商同治,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商机制,定期召开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席会议。与周边省份的政府部门、环保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商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跨区域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成立联合工作小组。
(一)强化智慧控源与分类管控。针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重点建设区,采用智慧监测和多源数据融合,开展土壤重金属与有机污染源的精准溯源;按照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相关标准,对农用地土壤实行分类管理,推广镉低积累作物与安全利用技术;严格执行污染地块准入机制和分类管控,开发前100%完成土壤环境及规划相符性评估。
(二)开展绿色修复技术创新。创新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针对有机污染工业地块,推广原位化学氧化/还原、生物修复等低扰动修复工艺;探索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生态价值实现创新模式,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反哺生态修复的资本运作机制;实施优质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工程,完善“田长制智慧监管+专业化农业公司运营”的土壤资源管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防汛抗洪与应对气候变化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水利、应急管理、气象、发展改革、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以及军地应急联动,加强人、财、物、技术、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治理机制、信息支撑等全要素投入。强化气候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防汛抗洪应急响应机制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机制。
(二)推动洪涝灾害防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促进VR/AR技术、AI算法等现代新兴技术与防汛救灾行动的融合应用。配合全天候监控系统,构建灾害监测感知体系,全面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气象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水平。
(三)积极防范气候风险,着力提升城市雨洪灾害防范和抵御能力。深化气候投融资、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试点工作,有效应对暴雨、强风等恶劣天气,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提升城市在极端天气下的宜居性。
(四)持续深化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完善多边国际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着力点,落实好《“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推进各方在气象观测、卫星遥感应用等领域务实合作。推进跨学科国际减灾科技计划,减轻与极端天气事件有关的风险,更好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
(一)理念要深化,重构湖南水文化的三重价值。一是活态传承历史文脉,梳理湖湘治水史中的精神谱系、重塑商帮文化场景、挖掘红色水利遗产,构建革命精神传承新空间。二是诗意转化生态价值,建设洞庭湖生态美学、再造山水洲城意境。三是创新激活经济动能,发展滨水文创、水生态研学、水工旅游。
(二)营造四水三区的差异化空间策略。在湘江流域打造世界级人文水廊。在洞庭湖区书写大湖生态文明样本。第三在大湘西山地活化实践秘境水文化。
(三)融合创新上实施五大协同发展路径。推进水利工程文化赋能计划。实施交通网络的文化串联。推进建筑风貌的在地性表达。第四,推进治水科技的景观化呈现。
(四)实施保障上推动湖南特色的制度创新。建议成立省级水文化景观委员会,建立“项目文化影响评估”强制机制。创设潇湘水文化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行“文化总规划师”制度。构建数字水文化云平台。培育“新水工”复合人才。
一是利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定向降解苎麻/黄麻秸秆,提取抗氧化多糖、酚类物质,剩余酶解残渣经微生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建议在洞庭湖区(麻类主产区)设立试点,对采用酶解技术的企业给予碳减排补贴。
二是通过漆酶、过氧化物酶等降解土壤中农膜微塑料,同步利用富集重金属的功能菌株降低镉/砷活性。建议将酶修复技术纳入《湖南省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支持名录。
湖南乡村地区广泛依赖天然水井供水,但长期缺乏系统性保护,存在饮水安全风险。希望设立专项计划,将天然水井保护工程纳入乡村振兴项目,提升乡村水资源防护能力,确保“源头活水”安全。同时建立天然水井档案数据库,通过实地考察,对水井进行普查、编号、登记、定位、建档,并基于数据库部署智慧监测网络,实现精准监管与风险溯源,形成“一井一档”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普惠安全的饮水防线。
根据生态环境部2025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纳入排放源统计调查的污泥年产生量超过了6500万吨(以含水率80%计),且不含工业污泥4000多万吨,但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却总体滞后,污泥处置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建议“十五五”期间大力发展微生物技术,成立微生物库(包含污泥分解菌、油脂分解菌、恶臭分解菌、对抗菌、领导菌群等等),在实验室设计和制作微生物制剂,使原本无法被工艺技术分解的活性污泥被融化分解,分解出的BOD成分成为自然菌和微生物制剂中菌群的食物,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的产生量,减轻目前采用污泥填埋方式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可以有效地减轻当地政府和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置方面的经济负担,甚至大大降低目前国家在污泥处理方面的投资成本,减少污水处理厂每年在污泥处置的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