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贵州省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岭南路178号茅台国际商务中心一期第AB幢(B)1单元9层19号房
- 邮箱:
- yg8174@qq.com
- QQ:
- 259633603
- 传真:
- 0851-84851236
- 手机:
- 18606505966
七月的风掠过天山雪线,在海拔两千米的江布拉克草原卷起千顷麦浪,这里是北纬45°黄金种植带、“绿洲粮仓”新疆奇台县。阳光洒落在“汾酒大麦1号”试验田间,专家、农户俯下身,手指拂过饱满的麦穗,露出欣慰的笑容。
年均日照3000小时的气候条件,让汾酒大麦1号在九十天生长中凝练出清香的魂魄。秉承“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初心,汾酒溯流而上五千多里,将“汾酒第一车间”植根于此,寻找中国白酒的黄金起点,用极致品质追求托举起大国清香。
在清香型白酒不断扩充、整个品类向20%市场份额进发的当下,汾酒以原粮自控、工艺创新、全链标准的系统性实践,共同熔铸为 品质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这不仅为清香白酒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澎湃且确定的动能,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品质白酒宏大叙事中,深深刻下了无可替代的汾酒坐标。
粮食,是酿造的起点。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相比,大麦虽没什么机会以主食的身份“上桌”,但在酿造的世界里,它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抗旱耐逆性强,不与主粮争地,无论是打造白酒的醇厚、啤酒的清爽,还是威士忌的馥郁,大麦都是不可或缺的奠基者,堪称“世界第一酒粮”。
对于清香型代表汾酒而言,大麦是制作优质大曲的主要原料,它可以提供良好的麦香味与清香味。在制曲过程中,大麦的酶系发达、淀粉含量适中,十分适合固态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促进酒曲的发酵。汾酒“第一车间”选定有着“麦乡”美誉的新疆奇台县,正是用于种植符合酿造标准的汾酒专用大麦良种。
种子的高度,决定了美酒的天际线。天山脚下,对一粒好粮的朝圣之旅已然开启。
新疆奇台县,是汾酒集团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认证的汾酒大麦制种基地的选址之处。
汾酒为何远道而来,扎根此地?答案深藏于这片土地独特的呼吸脉搏之中。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大自然对大麦的慷慨馈赠。奇台县耕作历史长达4000多年。据记载,该地自汉代以来就拥有享誉塞外的“北部粮仓”之美誉,全县有耕地220万亩,是国家认证的“大麦之乡”。
奇台何以成为“绿洲粮仓”?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介绍道,奇台位于天山北麓,属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性气候,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同时,光照又相当充沛,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全年约160天的无霜期,加上雪水的浇灌、肥沃的土壤……为麦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仿佛为大麦量身定制,自然成为汾酒寻觅理想原粮的宝地,吸引其奔赴千里而来。
多年来,汾酒以北纬36度到45度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为基准,建设了适合高粱、大麦、豌豆种植生产的原粮基地,总规模达到140万亩以上,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原粮基地作为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从源头解决汾酒原粮安全问题,确保原粮的稳定供应。
从科学选址的千里奔赴,到专有品种的精耕细作,这一切战略与实践的核心,正是源于汾酒那坚定的初心:“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正是这份初心,推动着汾酒将“第一车间”牢牢扎根于广袤大地。
为何要培育专用大麦?郭刚刚指出,农业生产中,种子是“芯片”,良种能保障粮食生产效率,让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据悉,汾酒专用制曲大麦汾酒大麦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经过汾酒集团测试认定,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奇台开展示范推广的专用新品种,不仅亩产高、抗逆性强,其核心指标更精准契合优质白酒酿造需求,成为品质汾酒的关键“芯片”,为后续制曲糖化及发酵过程奠定了卓越的原料基础。
在行业看来,“1号”的命名不仅象征着合作的起点,更深层地揭示了产业创新模式的一种进化,即企业正从产业链末端强势迈向源头环节,成为标准制定者、上游生产的深度合作者,这是“汾酒样本”在种业振兴命题下的独特贡献。
顶尖育种团队扎根奇台,寒来暑往,只为育出那粒“最懂汾酒”的大麦,今年,“汾酒大麦1号”在新疆做过百亩以上生产实验,产量和感官品质都过关,汾酒与大麦的“品质约定”,已然交出初步答卷。
清香热度仍在持续、势不可挡。据行业数据预测,未来2年清香型白酒市场份额有望突破20%。这一品类的崛起,离不开汾酒的系统性引领。2024年,汾酒实现营收360.11亿元,净利润突破122.43亿元。在品质为第一要义的消费时代,汾酒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正是“品质汾酒”战略定力的显现。原粮,是承接初心、奠定品质的基石。一亩良田,关乎酒质,多年深耕,汾酒对“粮心”的坚守愈发历久弥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表示,汾酒集团此次选定在新疆奇台县种植“汾酒大麦1号”,并以规模稳定的订单模式去收购,他们十分欢迎,认为此举是对大麦科研育种的有力支持,对全链条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以汾酒为代表的酿造企业支持下,希望打造一个从优选品种、优良原料到优质产品、优秀品牌的完整路径。对此,郭刚刚也表示期待,“像新疆这么好的产区,产出这么好的大麦,我们希望凸显出它的品质优势,赋能汾酒品牌及整个酿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汾酒方面曾明确表示将持续扩大原粮基地规模,优化原粮种植布局。其目的,正是要通过原粮的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让高品质成为汾酒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代名词,从而提升产品力与竞争力,也让行业在喧嚣快节奏的工业时代,重新审视土地与时间的价值。
由汾酒牵头,以订单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托起农户的就业增收。放眼当下农业生产,丰产不丰收、价格波动大等问题,是悬在农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农户的种植信心受挫。郭刚刚指出,汾酒模式为此提供了解法,即龙头企业牵头,以订单的方式组织生产,让生产者有稳定的价格预期,积极性更高。
在奇台,这一模式正于种业一线结出硕果。种植户李俊山表示,今年他首次为汾酒种上了1300亩大麦,“大麦耐旱耐瘠薄,只要价格稳定大家就愿意种,人家给了定金,这就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看到长势喜人的麦田,李俊山话语中充满喜悦与期盼:“种子质量好,播种也顺利,老天给力,预期收成应该挺好。”他还希望,能带动更多乡亲一起种,“让大家都挣钱”。
立足当下酒业环境,白酒产业已经进入了“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的发展阶段,汾酒持续扩张原粮基地的战略抉择,正是对长期缺好酒时代命题的破局关键。原粮是白酒品质的起点,跨越千里选粮、种粮是汾酒品质工程的微小缩影。汾酒的高品质要求不局限于某一单独的坐标,而是覆盖酿造全环节、全产业链。原粮基地与酿酒专用粮的组合,确保从源头上把控品质。在酿造工艺上,汾酒传承了古法酿造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清蒸二次清”工艺和地缸发酵技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酿酒工艺,在汾酒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增添更多卓越品质特性。
汾酒基于自我要求的严格标准,也源于其对国家发展、国际化的深层研究和把握,高屋建瓴,对品质进行体系化管理。2015年,汾酒率先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汾酒食品安全内控标准。2022年6月,汾酒签发《汾酒产品质量监控总图》,对从田间到餐桌的7大板块、124个环节,297个质量监控节点、3259个质量控制参数进行责任化,严格、规范、高标准控制产品质量。
深耕品质体系,汾酒完成从接轨国际到构建全链质控网络的跨越,折射其以系统性升级筑牢品质根基的战略定力与品质自信。当下,汾酒对品质的自我要求还在不断完善与升级。受益于汾酒严格的品质管控体系以及不断加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以青花汾酒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营收持续增长。2024年,包括青花汾在内的汾酒中高价酒类销售收入为265.32亿元,同比增长14.35%。汾酒用青花系列的硬核营收答卷证明:品质不仅是企业生命线,更是产品扩张的原动力。
粮为酒之本,持续酿造至纯、至清、至净的品质汾酒,需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开始。汾酒自2009年起,就在行业率先将粮食基地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并在10多年间,持续强化“第一车间”布局。
从“第一车间”的田野,到千万农户的笑脸,再到区域产业的兴旺,一条围绕汾酒品质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链已然清晰呈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促进产业发展,为汾酒带来优质原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
当下,站在“汾酒第一车间”IP第五个年头的里程碑上,回望汾酒由品质驱动的原粮征程,更显其格局与价值:其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成于科技的赋能,终于与家国情怀、时代担当的同频共振,不止于酿好酒,更是中国白酒行业构建现代化供应链、探索“品质立基、担当立命、科技赋能、绿色护航”发展路径的先行示范,为行业贡献了极具价值的“汾酒方案”。